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

——平安中国建设十年辉煌成就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社会治理法学学术带头人,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  徐汉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国家安全新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高度,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历史性成就,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续写了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一、深刻领悟平安中国建设理论实现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命题,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新举措,形成了具有内容丰富、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具有鲜明哲学实践面向原创性经典观点,堪称“习近平平安中国建设理论”。这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平安中国建设理论”可概括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稳定的最大压舱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论,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国家安全系统论,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国家安全系统论;国家安全五个统筹论,强调“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国家安全体系论,强调“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论,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论,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论,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合理有序的目标导向论,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实现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党统一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本方式论,强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风险的科学内涵论,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坚持以网上网下为共同战场论,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论,强调要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这一系列原创性经典观点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阐明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时代背景、核心内容、科学内涵、价值功能,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及其世界意义。她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社会建设”等基本原理的守正创新;是对党领导全体人民探索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实现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总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标志着党对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规律性认识实现了新飞跃。

二、深刻认识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谋划推进,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社会稳定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能力进一步提升

面对外部极端打压遏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全球恐怖活动多发高发的大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领导和推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出台和修订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香港特别行政区安全等专门法律20部;铸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二)公共安全保障与生态空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从完善信息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谋划。依法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以及严重刑事犯罪。2021年全国刑事立案总数实现六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实现七连降;每十万人刑事案件为339件,爆炸案连续多年下降,是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十年来始终保持高位。“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从提高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着手。针对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与社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增多的新情况,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指令通达、反应灵敏”的国家应急体系快速建立;风险防范、预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涉及公共安全的14部法律相继出台或修订;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相比2012年分别下降56.8%和45.9%,事故总量连续10年实现持续下降。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着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打赢抗疫人民战争、总体战、整体战,在人类未走出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控制疫情”“复工复产”“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三个“率先”,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从保障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着眼。党中央统筹深化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综合执法机构改革,领导和推动立法机关出台《反食品浪费法》、修订《食品安全法》;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安全评估体系运行良好,形成了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危害健康指标控制与检测标准的全链条全过程监测监管防控网。初步实现食品安全从“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的转型跨越。2021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相比2012年分别下降56.8%和45.9%,事故总量连续10年实现持续下降。从打赢生态空间治理攻坚战聚力。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向世界宣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领导和推动全国人大出台和修订生态空间治理法律30余部(次),型构了生态空间安全立体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强化对蓝天、白云、净水、空气、土壤、森林、植被、河流法律保护全覆盖;生态安全领域重大突发事件明显减少,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社会矛盾化解取得历史性进展

针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符合的矛盾,发展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出台和修订未成年人、妇女、老年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15部(次);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律师代为申诉与法律援助制度。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集体访总量已连续11年下降;全国四级法院以及7.8万个调解组织、6.9万家基层治理单位、32.8万名调解员在法院调解平台开展调解工作,平均每分钟有57件成功化解在诉前;社会矛盾化解取得历史性进展。

(四)基层治理体系发展完善

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全面优化;基层政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组织活力明显增强。2021年社会组织发展为90.2万个,比十年前增长95.23%。党建引领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将“枫桥经验”纳入党内法规规范,推动“枫桥经验”由诸暨“盆景”浙江“园景”向全国“全景”辐射释放;适时修订村(居)委《组织法》,村(居)委会被赋予特别法人资格,基层治理法治体系持续完善。“街道(乡镇)吹哨、驻地单位报到”的政社合作机制全面建立;村(居)委(居民小组)、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创新运行;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人员“五社联动”机制运行良好;“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理、末梢精细”的“民呼我应”网络治理新形态初具规模。中宣部、司法部持续部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实施行动,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党员下基层、社区群众、志愿者合力应对疫情、社会治安、特殊人群服务帮助形成良好氛围。2021年共有2227.4万人次在民政领域提供了6507.4万小时志愿服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07.78%、172.42%。

(五)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为引领,“指令通达、监管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全国“一张网”“一盘棋”大格局基本形成。以国家安全、反间谍、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法律为主干,以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情报、民法侵权责任法篇、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刑法(修正案七、九)等法律为支撑的网络治理法律体系规范完备。网络治理执法力度显著增强,网络监管执法机关持续开展的“清朗”“净网”等专项活动成效突出;公安机关2017年以来组织网络执法专项行动,共侦破各类网络犯罪案件25.5万起,依法缉拿犯罪嫌疑人38.5万名;依法“管网、办网、用网、护网”形成良好氛围。参与全球网络治理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为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六)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作为调解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推动全社会凝聚共识和力量,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统筹“放管服”改革与法治建设“双轮驱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相继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达到47%,压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达到71%,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有效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服务、优待优抚制度体系发展完善,特殊人群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闸门”,彰显了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所呈现出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的制度优势,建立起了保证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制度“堤坝”。教育公平、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10年间,实现了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跨越;基本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编织起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我国人均寿命由2011年的73.5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净增4.7岁,增幅为6.4%。“互联网 基层治理”一站式服务模式高效运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全覆盖,农村由31.8%上升到79.5%,分别增长18个百分点和47.7个百分点;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不断增强,抽样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87.6%。

三、全面总结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深刻启示

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年实践创造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深刻启示,需要创新性总结、长期坚持。

(一)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高度,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根本目的、发展方向、基本路径和工作重心,标志着党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实现新飞跃,开辟新境界,取得显著成就,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领航“中国之治”的实践伟力。历史和现实深刻启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善于有效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谋划治理、激发活力,引领风尚、共治共享;善于统筹“两个大局”、办好“两件大事”,以精准优质高效的治理新成效,保障服务持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两个奇迹”。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社会治理体系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式治理体系成熟化定型化法律化。这包括:“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体系完备、协调有序”的法律规范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城乡统筹、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覆盖、严密规范”的法治监督体系;“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体系。历史和现实深刻启示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式治理体系优势转化为强大效能,不断彰显“中国之治”的新优势。

(三)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和“魂”。十年来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凝聚起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国泰民安社会环境的人民主体力量。历史和现实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凝聚共识、赢得人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唯有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难题,才能丰富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果人民共享、成效人民评判的途径;也才能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拓展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充分体现了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百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彪炳千秋的业绩,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两个奇迹”,给人类提供了治理文明新形态,其奥秘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而且更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历史和现实深刻启示我们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市域治理、平安中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才能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才能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