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法学会平台 赋能社区依法治理——赤壁市打造“家门口”法治服务站
赤壁市同城上都小区(以下简称“小区”)现有住户2808户、6458人,地处城市核心区,毗邻高铁站,人口密集度高。近年来,赤壁市法学会聚焦基层法治需求,在该小区创新打造集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家门口”法治服务平台——赤壁市法学会同城上都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阵地整合、队伍协同、机制联动、价值共享的基层法治服务新模式,成效显著,成为法学会服务基层、深化治理的生动样板。其主要做法如下:
聚焦“一站式”,建强融合共享的服务阵地
为解决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室依托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一核心阵地,实现物理空间与功能的高效整合。空间功能集成化: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室、调解工作室及普法宣传角,配备专业办公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真正实现“找法、问法、解法”不出小区。服务渠道多元化:创新“线上 线下”全天候服务模式。线上充分发挥法律咨询专家特长,开辟“抖音”直播答疑渠道(如小区业主李大龙既是律师又是法律咨询专家,每晚固定时间直播),实时回应关切、普及法律知识。线下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固定法律服务窗口,建立常态化值班制度,确保服务随时可达。资源利用最大化:深度融入社区党群服务体系,实现场地、信息、服务对象等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重复投入,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可及性与覆盖面。
立足“人熟地熟”,组建专业复合的服务团队
工作室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一支“源于小区、服务小区、专业过硬”的志愿服务团队,构成5人核心班底。身份背景多元。团队由小区内在职的执业律师(担任法律咨询专家)、市检察院“四下基层”驻点检察官、辖区派出所片警以及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组成。成员均为小区居民,具备天然的“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专业能力互补。队伍集合了法律专业权威(律师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司法政策支撑(检察官提供专业指导和政策解读)、基层治理协同(片警负责治安维稳与执法衔接)、特定领域参谋(自然资源干部为物业、相邻权等纠纷提供专业支持),有效覆盖社区治理高频法律需求。内生动力激活。成员以“公益 志愿”形式,利用业余时间为邻里服务,组织灵活、非营利性强。团队带头人发挥榜样作用,如兼具小区业主、业委会成员、政法委干部三重身份的刘南山,其专业意见和调解方案因其多重身份带来的高信任度而更易被居民接受。
着眼“高效化解”,健全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为确保工作室高效运转,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闭环。前端联调。实行“网格联调”模式。由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片警、志愿者共同组成联动排查调解小组,常态网格巡查,及时发现并就地化解日常邻里、家庭等小微矛盾纠纷。专业赋能。建立“法律咨询专家会诊”机制。对网格联调未能解决或涉及专业法律问题的复杂纠纷,如物业合同履行、侵权责任认定等,由律师、检察官等法律专家进行集中研判、提供权威专业解决方案。靶向治理。针对社区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团队联合社区力量,开展针对性入户普法宣传,引导居民提升防范意识。2024年,工作室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6起(主要为物业费缴纳、邻里噪音扰民、小额借贷等),调解成功率达100%,小区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30%。
务求“价值共享”,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工作室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共同治理理念的价值,实现了多方共赢。居民享实惠。小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零成本、高质量、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普法教育和纠纷调解服务,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安全感和法治满意度显著提升。
专家得成长。律师、检察官等专业人员通过下沉服务,更加贴近基层,了解社情民意,锤炼了群众工作能力,同时个人品牌形象和行业影响力得以提升(律师案源拓展即为实证),实现了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治理提质效。“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居民对小区公共事务参与度提高,对专业法律建议更加信服。团队参与小区治理事务协商(如政法委干部刘南山牵头物业合同修订、高空抛物监控增设、车辆收费规则制定等)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有力促进了社区从“人治”向“法治善治”转变。居民更习惯“在家门口说事”,依法解决问题的氛围日渐浓厚。